军中用马大概两万到十万钱一匹,盔甲七八千钱一副,武器几百钱到几万钱都有,不追求最好只追求够用的话,五万钱足够把一个士兵从头武装到脚。
一个士兵一年的衣食消耗大概八千钱,战马一年的嚼用大概也是八千钱,就按照一万来算,七万钱足够养一人一马一年。
这是战斗力最高的骑兵。
步卒没有马,三万钱就能养一个装备在线的精甲步卒一年。
如果一本书能卖一百金,抛开那一丢丢的成本,一本书就能养十四个骑兵或者三十三个步卒。
目前颍川的主要战斗力是他和吕大将军带过来的四千并州兵,也就是说,他只需要卖出去三百本书,就能将这四千精锐骑兵的吃喝嚼用全部覆盖。
血赚啊!
所以韩先生要怎么报价?
虽然话不能说太明白,但是他已经说了制作书本的法子是神仙给他的,工艺繁琐非常费事儿,价格太低神仙生气降下天罚可别怪他。
“将军肯答应在下的无理请求已是万幸,在下自然不会让将军难办。”韩胤拱手又是一礼。
世家大族珍藏的典籍万金难求,就是书肆中那些寻常的书简也常有一书十金百金之价。
荀小将军得神人入梦才有此等便携精巧的书本,虽不是孤本但也极为难得,就按五百金一本怎么样?
“五百金?”荀晔差点没绷住表情。
资料刚到手的时候他也豪情万丈的想过不要脸的一本书卖五百金,后来匠人试验造纸屡战屡败,他甚至阴暗到想一本千金。
但是那时候只是想想,等到书真的印了出来,再看看天下现状,还是非常现实的把价位调整到五十到一百金。
前期研发其实没费多少事儿,就是他着急看到成果才显得那么难。
工匠都是家里的工匠,投入几乎为零,成本几乎为零,不管是五十金一本还是一百金一本都是血赚。
在这两万钱能买美婢壮奴的年景儿,百八十万钱可以换四五十个奴婢的身契,就算是世家大族也没那么厚的家底舍得拿千金买书。
千金市骨那是意在招揽人才,千金买书能得到的就只有一本书。
算了算了,百八十金得了,大不了走“薄利”多销的路子。
荀小将军以为他考虑的够周全了,但是现在却发现他还是小觑了世家大族的家底儿。
荀晔没想到这位没多大名气的韩先生张口就能报五百金,韩胤却以为他报价报低了,看荀晔表情不太对连忙改口,“此书虽是上天所赠,但在下实在无甚家资,八百金、不、千金,千金一本,将军以为如何?”
方才说五百金确实是他心存侥幸以为年轻人不通俗务可以糊弄一下,既然糊弄不了,那就只能拿出诚意重新报价。
韩胤隐晦的表示在这种事情上讨价还价传出去不好听,两千金是他能承受的最高价位,再高就不行了。
儒家典籍何其多,他想要的可不止一本两本。
荀晔:……
你们世家、这么有钱的吗?
还好他没直接报价,要是上来就说五十金一本百金一本能直接把生意干废。
五百金直接翻倍到千金,家里有矿啊这么豪横?
荀小将军心情复杂,但是非但不能表现出来高兴,还得让韩胤觉得就算千金买一本书也值的不能再值。
纸质书乃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儿,路过这个村儿就没这个店,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印书需要时间,先生将书目留下,印好的之后直接命人送去南阳。”双方达成一致,荀晔才又说道,“家中匠人识字有限,所有书籍都得府中长史亲自把关,不过先生放心,书印好后立刻就会送到先生手中,袁府君处还有劳先生多多美言。”
韩胤满口应下,“将军乃人中龙凤,我家主公也并非无理取闹之人,即便不结亲也不耽误我家主公与将军交好。”
经过一番交涉,双方都觉得自个儿赚大发了。
荀晔客客气气将大客户送走,回过神来整个人都不知道该露出什么表情。
太容易得到的都不会珍惜,书印好之后肯定不会立刻给韩胤送去,怎么着也得拖延到过年。
不过前面那句“印书需要时间”不是假话,工匠刚掌握印书的技巧没几天,印书容易雕刻模板难。
但是汉武帝时官学设《易》《书》《诗》《礼》《春秋》五经博士,后来博士逐渐增加,《易经》分四家,《书经》分三家,《诗经》分三家,《仪礼》分两家,《公羊春秋》分两家,统称为五经十四博士。
虽然不知道韩胤要哪些书,但是市面上能见到的书无外乎以上几本。
大儒注解属于私家书籍,大部分都只能传抄转阅不能售卖,不然可能会被其门人喷到身败名裂。
阶层固化就是这样,知识只在上层流通,底下人想学习那是千难万难。
印书的工匠识字不多,有些甚至一个字都不认识,让目不识丁的匠人来用活字印刷术实在是难为人,他们现在更适合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印的册数越多成本越低。
不过雕版一次要刻一整页,现在走精品路线不能有错,错一点就得废掉重来,所以要多花点时间在雕刻模板上。
等过些年能大批量印书培养读书人,到时候只要模板别错太多就都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