俩人都派人去打听,可能是乌程侯上阵父子兵的传闻集中在流民群体,很容易就问明白了到底是怎么回事。
然后俩人都沉默了。
他们反攻阳城的时候打的周昂弃城而逃,虽然不知道消息是从哪儿传出去的,但是那天之后莫名其妙就开始有了那个传闻。
背井离乡的流民往哪儿逃的都有,安抚百姓需要时间,他们不是神仙,没法两三天就让颍川所有百姓觉得新来的官能让他们填饱肚子过上好日子,所以这些天拖家带口外逃的百姓依旧不少。
然后谣言就跟着传出去了。
荀晔恍恍惚惚回去找他们家奉孝叔,三言两语将事情讲一遍,然后满脑袋问号的寻求解题思路,“最先传出这话的是东郡的流民,奉孝叔,您能猜到这是什么情况吗?”
他只是把曹操抓回来让两位叔父参观了一下而已,除此之外无仇无怨,曹操就算要报复他也不能用这么稀奇古怪的法子吧?
郭嘉揉揉酸痛的手腕,有气无力的猜道,“他刚见你的时候认错了?凑巧让身边人听到?然后不小心传了出去?”
“也没认错、额、等等,好像真的是认错了。”荀晔睁大眼睛,拽了个蒲席坐到他们家奉孝叔面前说道,“我刚追上他的时候没有自报家门,他当时回的是‘乌程侯怎么怎么’,可能那时候就认错了。”
他没有自我介绍,曹操也没说太明白,然后曹操还让亲信回东郡送消息,于是谣言就这么传播开来。
曹操不知道他和乌程侯的关系颍川的人却都知道,在他不知道的地方曹操反应过来之前闹了个乌龙也不会主动说什么“哎呀不好意思我还以为你们俩是父子呢”之类的话,所以他才一直不知道有人误会他和乌程侯的关系。
但是!在颍川之外!谣言已经随着流民传遍大江南北!
住在舒县的乌程侯亲儿子听到谣言后气呼呼找上门,那远在晋阳的苑陵侯亲爹听到谣言会是什么反应?
荀晔倒吸一口凉气,“奉孝叔,并州一直没有回音,该不会……”
能和阿爹团聚他很高兴,但是这么因为谣言团聚是不是哪里不对劲?
阿爹该不会以为他在外面随便认爹吧?
不要啊!他不是那么随便的崽!
郭嘉安详的伏在书案上,“希望仲豫兄能亲自过来。”
文若来不了能有个仲豫兄也行,虽然仲豫兄擅长的是学问不是理政,但是政务这东西不能说难只是繁琐费心,以他们仲豫兄的本事同样能帮上大忙。
荀晔有点坐不住,“叔你继续忙,我去看看今天有没有并州的消息。”
不管来不来好歹派个人给他传个信儿,孙策不打招呼就找过来乌程侯能揍他一顿,阿爹不打招呼过来他总不能朝亲爹挥拳头。
别了,别说挥拳头了,他连念叨都不敢,到时候反而是阿爹念叨他。
荀小将军紧张兮兮,连每日必备的试验田研究都中断了。
万幸来自并州的信件第二天就到了,不然他真的能在城门口当望父石。
只是来的是贾诩和护送贾诩的卫兵,不是他期待已久的美人爹。
荀晔:……
所以现在是该高兴还是该不高兴?
好吧,实话实说,没见着阿爹他有点不高兴。
孙策出现之前他没想过他爹也不打招呼突然出现,没想过自然也就没有期望,但是昨天一通推测猛如虎几乎笃定了他爹会从天而降直接激动的半夜没睡着,满怀期待去等却没有等到人的感觉着实不太好。
回信慢的原因也找到了,他们贾校尉受不得长途颠簸路上走的慢,骑马和马车速度差多了,愣是把三五天的路程拖到了十天再加个三五天。
贾诩慢悠悠的马车上下来,两脚踩在地上捶捶他的老腰,然后抱出个小匣子奉上,“小将军,这些是主公等人的信件。”
因为小将军心血来潮要留在豫州,并州的长辈们都不放心,光是家书就放满了匣子。
荀晔没急着拆信,只是幽幽盯着贾诩,“贾校尉来的缓慢,路上可曾遇到本将军派去的另一位信使?”
贾诩老实巴交躬身一礼,“小将军,诩来时主公特意吩咐过要慢走。”
实不相瞒,并州那边信不过乌程侯,特意让他缓步慢行来看看乌程侯会不会心急作乱。
吕奉先吕大将军先行一步抵达颍川,有吕奉先带来的三千精兵以及小将军当初带来的千余兵马,就算乌程侯翻脸不认人他们也能自保。
如果他们小将军被骗,他就过来放狠话把乌程侯臭骂一顿。荀友若亲自写的手稿,他只需要找嗓门大的士兵念出来就行。
如果他们小将军没被骗,那他就过来接收颍川乃至整个豫州的屯田事宜。
他劝农校尉贾文和,一不小心没忍住,政绩太突出,被委以重任了。
作者有话要说:
贾诩([垂耳兔头]):人太优秀就是这样,藏都藏不住,叹气气。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