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星河文艺范(肆)
1。姚枢:乱世之中的一代大儒
出生在什么时代,谁都没得选择。
唯一能够选择的,是如何面对时代的洪流。
归隐,或者死扛。其实,没有绝对的对错。
顺势还是逆势,这才是最重要的。
姚枢,出生在金、宋、蒙古混战的时代。
他的父亲姚渊,在金朝的许州做官。
蒙古军破许州城,他跟随父亲到燕京投靠杨惟中。
之后,他因为才识被荐给北觐窝阔台汗。
窝阔台的三儿子阔出,看中了姚枢的才华。
但姚枢觉得,阔出并不是他想追随的明主。
在出任燕京行台郎之后,旋即弃官归隐。
潜心研究,从赵复处得来的程朱传注诸书。
厚积薄,等待名主的出现。
海迷失后二年,姚枢迎来了他的春天。
身为宗王的忽必烈,把他召到漠北。
席间,姚枢陈述了儒家的帝王之学和治国之道。
忽必烈听后,大为赞赏,引为入幕之宾。
他的建议,多数被忽必烈采纳。
后来,忽必烈称帝,他得以预议朝政。
最终,成为这乱世之中的一代名儒。
这与当年的潜心归隐,有很大的关系。(完)
2。张起岩:大元朝位汉人状元
历史,无关清浊。人生,无关成败。
能够在青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皆是本事。
张起岩,生在这个文史延续的年代。
本着对文学的热爱,他成为大元朝位汉人状元。
其智力天赋和文化功底,当时鲜有人可以赶上。
科举入仕,通常不会安排实权单位。
张起岩入职,也逃不过去监察院打酱油的命运。
在蒙古人当道的情况下,监察基本流于形式。
监察多年,没有弄出什么事情来。
张起岩便得以升迁,到礼部任尚书去了。
制订修改礼法,那是读书起家的张起岩的拿手好戏。
在礼部,他一心钻研礼法。
但在诸多事情上,并不作大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