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耳的这句话还真是通用啊!
“主公,这……这是……”刘晔指着袁术桌案上印制的新书问道。
“此乃新书!”袁术笑了笑,“子扬,子敬,你们都翻看一下!”
“好!”
“好!”
两人急忙各拿一本,小心的翻看。
刚才二人只是看了一下袁术打开的那本《孙子兵法》,当然也只是那一页。
袁术可是扬州牧,他们在书房之中随便翻看,未经主人许可,在这个时代是极其无礼的行为。
现在主公袁术同意了,自然是迫不及待。
鲁肃依旧在看《孙子兵法》,而刘晔拿的是一本《史记》。
两人如痴如醉,一页一页地翻着。
“主公,这……这是抄的吗?”
看着上面工整的字体,以及主公袁术刚刚写的那几行字,刘晔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抄?”袁术笑了起来,“子扬,如若本州牧要抄这么多书,估计需要多长时间?”
袁术指了指自己桌案上所摆的那一本本新书,问道。
“至少需要十年……可是……”刘晔有些懵了,袁氏文房四宝,才是主公到南阳的时候造出来的呀!
“这不是抄的!”鲁肃发现了端倪,指了指书中相同的几个字,“子扬,你看这几个字,完全相同,如果抄写,不可能写到这个程度!”
“子敬说的没错,这些书都是印刷而成,而且每天都能印出几十本!”
“印出几十本?”这一下鲁肃和刘晔都无法想象了。
主公桌案上的每一本书,以前那都是要拉几车的。而且要将其刻出来,需要花费几十年的时间。
现在一本书竟然可以捧在手里,而且一天能够印制出几十本。和竹简比起来,又是那样清晰,这让人如何想象啊?
“本州牧准备在扬州成立一个扬州书院,广招天下学子。无论出身如何,都可在书院学习,而这些书就是为他们准备的!”
袁术打算先利用新书招揽一些青年学子来扬州书院,然后再将新书推向市场,这样一来,既得了人才又得了钱财。
现在地方大了,所需的官员自然多了,整个扬州可有九十多个县呀!最缺的就是这些基层的官员。而这些官员以后的需要还很多,必须自己培养。
“主公要成立一个书院?”
“对!”
袁术点了点头,便将自己的打算向鲁肃和刘晔二人详细说了一遍。
“主公高瞻远瞩,属下远不及也!”鲁肃向袁术行了一礼,“不过书院的院长属下倒有个人选!”
扬州书院的院长袁术一直没有好的人选,本来像荆州的庞德公、司马徽、黄承彦等人,非常适合。可是他们早已淡泊名利,是不愿意离开荆州的。将来如果拿下荆州,成立襄阳书院,倒是可以考虑招揽。
“不知子敬推荐的是何人?”
“华歆华子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