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维文走进电梯,问道:“那你这个时候去港城,就不参加高考了?”
“打算去港城,考港城的大学。”岳宁回答。
莫维文摇了摇头,说:“我个人觉得,你可以按原计划参加今年的高考,考我们学校。读两年后,我和你大妈妈都有朋友,到时候能找他们给你写推荐信,你再去港大继续深造,这样就方便多了。你小雅姐姐正在准备申请美国P大,如果顺利,她明年就能去美国上学。要是你现在去港城……”
电梯门开了,莫维文走了出去,继续说道:“在这里高考,让你考上海的学校,是我们想把你留在身边有个照应。凭你的本事,说实话,国内的学校你随便考。可去了港城,虽说你有基础,但学的东西完全不同,等于要重新开始,这就很麻烦,明白吗?”
“知道,那就花时间补。”岳宁说道。
庄宝如说:“维文,这事一句两句也说不清楚,先去启明叔那里。等会儿咱们俩跟囡囡和岳先生好好聊聊,把利弊分析清楚,让囡囡自己做决定。”
“对啊!有什么事坐下来再说。”乔启明也跟着说道。
走进乔启明的房间,庄宝如说:“启明叔,借卫生间用一下。”
“去吧!”
庄宝如走进卫生间,绞了一块热毛巾出来,递给岳宁:“囡囡,擦擦脸。”
岳宁擦完脸,起身想自己去放毛巾,却被庄宝如接过。庄宝如放好毛巾,回来在岳宁身边坐下。
乔家和莫家解放前在上海就是旧相识,乔君贤的妈妈和庄宝如又是姐妹。
如今又有了岳宁这段渊源,原本不太愿意提及下乡经历,免得亲友伤心的莫维文,也开始说起在西北的过往,不停地讲岳志荣帮他做工分、照顾他的事。他说:“到了乡下,我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小岳走了后,还得囡囡照顾我。大冬天我发病,是囡囡在风雪里背着我去大队,再坐拖拉机去公社卫生院。”
“伯伯,您怎么就记得这些。”岳宁皱了皱鼻子,跟庄宝如说,“我可不一样,大妈妈,您不知道,莫伯伯可可怕了。他休息的方式就是换一门课学。学完数学,就让我背两篇古诗词放松;学了语文,又让我做两道物理题换换脑子。”
庄宝如笑着说:“我怎么会不知道?你的那些教材,还是我从我们学校的附属学校拿的呢。而且,他回来之后,你小颖姐姐和小雅姐姐不是要参加高考吗?他也是这么要求她们的,你姐姐们反抗,他还说,‘宁宁比你们小,从来都不喊苦。’”
“真的啊?我只要一反抗,他就把课本往边上一放,静静地看着我。我爸像是接收到了什么信号,立马过来念叨,他们俩车轮战术,我除了认命还能怎么办?”岳宁嘴上这么说,可一瞬间眼睛又热了。那时候,她就盼着两人都走开,让她喘口气。可后来,这两人,一个去世了,一个去了万里之外。
“都过去了。”庄宝如搂住她。
“嗯。现在至少我又能见到伯伯了。”
“这个世道啊!谁能没点遗憾呢?”乔启明重重地叹了口气。
岳宁明白乔启明在叹息什么。来的路上,乔君贤也曾安慰过她,这世道曲折太多,乔启明的大哥也是在这些年里离世的。
乔启明说起了领养庄宝如的叶老太太,老太太临死都没能见到庄宝如,实在令人遗憾。
想起这些,庄宝如眼圈红了。在她失去双亲、流落难民营的时候,叶家给了她一个家,让她再次有了亲人。叶家一大家子人都疼她,还送她去美国念书。
五十年代,她在美国参与军舰设计,然而美国的航母全部开往朝鲜战场,航母上起降的飞机,轰炸的是她的同胞。华先生的一句“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触动了她的内心。她回到南洋,拜别没有血缘却疼爱她的亲人,回到了祖国。
即便丈夫去了西北,即便经历了诸多艰难,她也从未后悔过。只是深夜想起远在南洋的家人,一年一年算着祖父母的年纪,心里满是愧疚。国门打开后,大姐和大姐夫第一时间给她来信。幸运的是,祖父母高寿;遗憾的是,二老均已过世。
好在夫妻俩已经决定,等暑假,他们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回新加坡,去叶老太爷和叶老太太坟前祭拜,告诉二老他们一切都好。
家常聊得差不多了,莫维文看向岳宝华:“宁宁爷爷,您和启明叔是老友,我和小岳是患难兄弟,既然都是亲近的人,我就直说了。”
刚才在电梯里莫先生的那番话,让岳宝华才知道孙女还有更好的安排。他说:“他伯伯,宁宁是你和志荣一起带大的,你肯定都是为了她好。是我考虑不周,一心想把孩子带回港城。”
爷爷真是的,潜意识里觉得他们父女遭遇这些都是他的错,也不管前因后果就认错。岳宁转头看向岳宝华:“爷爷,一开始我跟您说过我要参加高考吗?跟不跟您回港城是我自己决定的。”
岳宁又看向莫维文:“伯伯,爷爷来找我,刚开始我拒绝去港城,因为我觉得爷爷在港城已经有家庭了。我原本想走的路,是高考,然后找机会开饭店,积累第一桶金。但我听说爷爷这么多年孤身一人,将心比心,我没有爸爸的时候,还有您在我身边。爷爷一直盼着国门打开,可等来的却是儿子去世的消息。我要是放他一个人在港城,他得多伤心、多孤独?要是我在他身边就不一样了,我就是他的希望。”
“宁宁。”岳宝华没想到孙女跟他回港城,是完全站在他的角度考虑,只想代替她爸爸陪伴他。
“爷爷,我有我的想法。”岳宁见岳宝华的表情,继续说道,“伯伯,经过这两天,我又不这么想了。我觉得我先去港城,比留在内地上学更有意义。这两天,我和乔君贤聊了小家电的生产。他应该会投资一家电风扇、收音机厂,对吧?”
被岳宁提到,乔君贤点头:“是的,是的。姨夫,我本来想把我代理的一个德国家电品牌引入内地,但岳宁给我分析了,说国家没多少外汇储备,卖进口产品行不通。投资的话,我拿不出几个亿港币,德国人也不可能投资。眼瞅着这生意做不下去了,她建议我做收音机和电风扇之类的小家电,投资少,市场规模也不小。目前这个设想已经得到爷爷和爸爸的支持,我联络了商委,想在蛇口工业区开一家厂。”
乔启明接过话:“家和也跟我说了这件事,他和应漪认为,目前油价大涨,美国通胀高企,节约能源的电风扇可能是个好项目。”
岳宁笑了:“您知道,现在两边相互不太了解,港城的商人对内地还在观望和犹豫。就像刚才那位崔家姐姐,她已经是很想来大陆投资的港商了,可心里还是很担心。”
莫维文点点头,乔老板全凭一腔爱国之心,给从未做过国际标准的国内船厂下订单。大部分商人还是逐利的,有担心很正常。
岳宁接着说:“我今天和她一起去了食品厂,首先我们发现食品厂一位食堂师傅手艺不错,可做事没积极性,还骂来采购产品的客户是‘孙子’。我通过这件事告诉崔姐姐,内地不缺人才,缺的是发现人才的方法和激励人的办法。我帮她试了高汤料和酱料,让她确信她的方便面在内地肯定能打开市场,高汤料甚至给了她启发,让她看到了开拓日本市场的可能。把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放在合适的地方,发挥最大的价值,我觉得这样做更有意义。如果我在港城,能多做一些这样的事,给想回内地投资的港商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那也很有价值。”
岳宁说起这些的时候,眼里闪着光:“另外,我想等他们的厂开起来后,介绍忠义叔、春梅婶,还有阿彪、秀秀他们到外头打工。甚至慧仪姐的厂,如果规模扩大,需要鸡鸭的定点供应商,我能不能借钱给阿根叔在鹏城办个饲养场呢?要是我能带着小杨沟大队的一部分人脱贫,让他们能吃饱饭,这不比我去上海读大学更有意义吗?”
想到孩子不参加高考,莫维文心里着急。可听着孩子从家庭情感到社会效益,而且她确实已经付诸行动,也有能力这么做,他点头道:“只是你爸爸一直希望你能念书,有文化。而且这么多年,你那么刻苦,不觉得可惜吗?”
“那就再刻苦一点。这几天的经历让我明白,现阶段去上海学外语也好,学经济也罢,都不是很好的选择。很明显,上海的外语教学比不上港城,在内地还没完全搞清楚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情况下,经济方面的学科肯定也不如港城。书肯定要读,但早一年晚一年没那么重要。我已经问过乔君贤港城考大学的情况了……”岳宁把自己的打算说给莫伯伯听,“一年考不上满意的学校,那就考两年。边做事,边学习。”
庄宝如看着男人:“囡囡自己想好了,这下你该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