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棉花糖>汴京市井日常 > 2230(第7页)

2230(第7页)

她们住的地热闹繁华,国朝又重视文人,在文风盛行之地,想要读书,绝非难事。

朝廷常有扶持,民间亦有捐助,许多大儒不吝惜借书,而且书院学堂名下大多有学田,供学子读书,若是家中贫寒,甚至能免去束脩,用望族所捐的笔墨。

但这些就和陈括苍无关了。

他如今家境尚算殷实,再怎么说也住在州桥附近一整座的宅子里。纵然朝廷对学堂诸多贴补,但王婆婆绝不会在此事上钻空子,让陈括苍去占贫寒学子的便宜。

所以,束脩还是得准备的。

头一回入学堂,仪式要大于实际,进学堂可还有开笔礼,所以得依循古礼准备束脩六礼,待到后面,便是正常交脩金,每季的仲月十五日递上。

毕竟,他上的是好私塾,不比巷子里一些读书人自己收几个邻里的童子教习识字,只要每日四五文那么便宜,想用腊肉抵脩金,倒不如归家去,到乡里看看有没有村塾。

许是此事重大,寓意新的开端,平日就喜欢板着脸的陈括苍看起来更严肃了。

小小年纪,顶着七八岁的脸,一副生人勿近的气势。

若是寻常成年人见了,怕也要唬一跳。

但对陈元娘是全然无效的,她可是姐姐,自古以来,就没有姐姐怕弟弟的道理,别说他现在人小个矮,就算长成九尺大汉,元娘也是敢叉腰教训的。

不过,这样好的大日子,她不至于无缘无故欺负弟弟。

她甚至还起了个大早,寸步不离跟在阿奶身后看要准备什么,平时最聒噪的人,半句话不敢乱说,生怕不吉利。

陈括苍则是一直坐在窗前读书,稚嫩的脸上看不出半点兴奋或紧张,很是沉得住气。

很快,王婆婆就做好了早食,都是些清淡的素食,用的也都是芝麻油,不沾半点荤腥。凡是遇上大日子,王婆婆从来不让家里人在早上沾荤腥,像除夕和元旦,乃至初一、十五都是如此,说是可以祈福。

简单用过早食后,王婆婆盯着陈括苍正了正衣冠,不论怎么瞧都寻不出错处,是个顶顶俊秀清正的小孩了。

接着是再看一遍束脩六礼备得如何,亲手交给将要去学堂的童儿,这活被她安排给了元娘。

元娘难得面容严肃,没有嬉笑的神色,将东西一样一样的递给陈括苍。这事是家人对其的期盼,到了学堂,还有一遭。

先是十条腊肉,都是王婆婆精挑细选的,肥瘦相间,晒得很是漂亮,每条腊肉都用油纸包住。

“尊师重道!”

陈括苍接过,神情整肃,“谨记!”

然后是芹菜。

“盼君勤勉。”

“谨记!”

莲子。

“盼君苦心研学。”

“谨记。”

……

待到最后一声谨记落下,竹篮内满满当当,腊肉、芹菜、桂圆、莲子、红豆、红枣,束脩六礼,已然备齐。

接下来,就不是家人所能代劳的了。

进学苦读,走上科举青云路,得靠他自己才行。

王婆婆替他拿起束脩六礼,陈括苍自己提着近有他四分之一大的书箱,里头放着笔墨纸砚,还有几本书,跟一小袋点心。虽说今日是头一遭正式进学堂,到了以后光是开笔礼就要费去许多时辰,可开笔礼完了也不能直接回来,得和其他小童一起待在学堂,到了下学的时辰才能走。

学堂会管午食,但大抵好不到哪去,王婆婆都打听过了,顶饱的点心必须得带上,否则便得饿着肚子上学。

虽说在乡下的时候,自己和弟弟每日都会分开,一个去采野菜菌子,一个去捡木枝,并不会时时刻刻待在一块,可现下送着弟弟出门,元娘心里竟然萌生出不舍,心被揪成了几块,平白无故烦躁起来。

反观陈括苍,半大的人儿,提着笨重的书箱,看得人心里发坠,生怕他提不稳摔了,可他面上却无表情,走得也稳稳当当,不骄不躁,不慌不急,只如磐石伴坚定地走脚下的路。

他身旁只有老迈的王婆婆。

一老一小,在天色尚显浅薄的时候,迎着初初升起的朝阳,在寒风中前行,他们脚边的小草被霜打出晶莹的白。

秋日,真的到了,但熹微的晨光里总有一缕金黄光束。

元娘站在小门前,和岑娘子一块目送两人。

等到他们的连影子都彻底消失在视野里,才恋恋不舍地回去。

岑娘子虽然也担忧也兴奋,但生性如此,不会太过外露情绪,元娘就不同了,她即使进了宅子,也忍不住在院子里来回踱步,绕着院子里的桑树转来转去,就没有一刻能静下来。

她自从知道犀郎要去哪个学堂以后,就跟着徐承儿结伴偷偷去了一回,离家来回约莫半个时辰,说远不远,说近不近。阿奶还得陪着犀郎去拜访先生,肯定要多耽误一会儿,那至少得一个时辰才能到家。

元娘急得蹲下,双手托腮,重重叹气。

那得等到什么时候啊?

她迫不及待想知道怎么样了,犀郎会不会适应,先生如何,严不严厉?

尽管她知道犀郎很聪明,凭他的性子应当不会被人轻易欺负,可还是忍不住担忧,又忧又急,感觉五脏六腑好像有蚂蚁在爬,叫人不能安生。

这样来来回回消磨时光,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徐承儿来敲门了。

去寻她一块去州桥那的摊子上买东西的,说是邻里有个阿姐成婚,虽然真正的如钱财布匹一类的礼物会由长辈准备好,但徐承儿还是想尽一份自己的心意。

元娘自然是应了。

她在家等得焦心,倒不如出门去,跑去和岑娘子交代了一声,就准备出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