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太傅揉揉额头,试图从一团糟中找出根线头来解释到底发生了什么,“因为之前种种,王司徒并不喜欢荀小将军。”
小皇帝重重点头,“是的,所以他主动设宴邀请小将军肯定是不怀好意。”
“陛下都能知道王司徒不怀好意,荀小将军赴宴时会毫无准备?”杨彪回去坐下,然后继续说道,“既然赴宴之前有所准备,那就不会为美人所惑。”
就算王允府上的歌伎特别美,美的没见过世面的毛头小子把持不住,也不会三个人都把持不住在宴席上闹的下不来台。
吕布跟着是干什么的?他在董卓身边时什么美人没见过?想和荀氏分道扬镳也不至于闹的这么难看。
宴席当场应该不会和传言中说的那么乱,但是能传出这么离谱的说法场面肯定不会太好看。
问题来了,他们在闹什么?
王允也是,就不觉得奇怪吗?
小皇帝托着脸思考,想了好一会儿才犹犹豫豫说道,“王司徒又不傻,应该不会在小将军离京之前搞事吧?”
“是啊,他又不傻。”杨太傅比小皇帝更清楚王允的为人,那家伙只是窃弄威权不是没脑子,就算要算计也不会算计的如此明显。
如果所有人都能猜到传言出自他王子师,这和直接大张旗鼓的说人坏话有什么区别?
所以说传言肯定不是司徒府中传出来的。
不是王允,那就只能是荀晔自个儿。
别说什么司徒的仆役或者驿馆的亲随不小心传出来的,底下人的闲言碎语不可能一晚上过去就京城皆知,消息传那么快肯定是有心为之。
可是别的事情能胡来,名声那么重要能胡乱说吗?
杨彪想不明白,完全没道理啊。
他昨天还在和陛下讲防人之心不可无,讲荀慈明这个关头让家中小辈留在颍川可能是什么打算,结果荀明光那小子今天就把他昨天那些深沉的推测全部推翻。
荀慈明在并州可能会对朝廷造成威胁,荀明光在颍川……
但凡再派个能管得住他不让他为所欲为的正经人来呢?怎么还有人上赶着败坏自家名声?让这么个没轻没重的年轻人单独留在外面真的好吗?
小皇帝默默坐正,先看看他们家太傅的表情,然后才干巴巴的问道,“所以现在是什么情况?”
他笨头笨脑越听越迷糊,太傅分析清楚了吗?
太傅:……
太傅也不清楚。
想不明白就不想,反正火一时半会儿烧不到他们身上。
王子师也是,朝堂上下都知道他和荀氏关系紧张,荀慈明是并州牧吕奉先是并州悍将,他没事儿设什么宴请什么人?
……
马上就要过年,各官署的官员都收拾东西准备放假正是有闲心聊天的时候,几乎所有官署都在悄咪咪议论这“三将酒后夺一爱”的八卦。
有说王司徒不讲道义设计欺负小辈的,有说荀氏教子无方丢了家族颜面的,有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能让小辈乱结交狐朋狗友的,还有说三个无礼武将联合起来欺负王司徒的。
说什么的都有,开始的时候还在讨论到底是谁算计谁,到后面就变成了司徒府上的歌伎到底有多美,怎么就惹得客人在宴席上大打出手了呢?
正好过年没那么多事儿,要不他们结伴去司徒府上拜访拜访?
洛阳到颍川的官道上,荀晔摇头晃脑的猜测昨晚的事儿能传成什么样。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谣言都是越传越离谱的,谁也不知道下一个人转述时会怎么润色,传着传着就从“城门楼子”成了“胯骨轴子”。
王司徒老谋深算不会把他们三个放在眼里,等过几天反应过来也晚了,不信能追到颍川去骂他们。
反应过来又能怎样?事情宣扬出去吃瓜群众只会说他们三个不像话,败坏的又不是他王司徒的名声。
要是不小心被误伤到,那他也没办法,他管天管地还能管吃瓜群众说什么?
孙策若有所思,思来想去还是决定直接问,“没有人会觉得咱们会放任谣言,所以大哥为什么要这么做?”
往王允身上泼脏水?
应该不是,这事儿仔细琢磨琢磨就能猜出来不是王允所为,能忽悠过去的家伙没必要忽悠,忽悠不过去的家伙忽悠了也是白忽悠。
所以搞这出单纯是为了给王司徒找不痛快?
孙小将军觉得不会这么简单,他们家大哥远谋深算,是他寡闻少见猜不出其中深意,和大哥没有半点关系。
荀晔笑的开心,“策弟莫要谦虚,再过两年你也能和大哥一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想法确实有点儿,但是不能大庭广众之下解释,小老弟继续琢磨,实在琢磨不出来等回去后再找他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