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
得亏袁术没有大张旗鼓的事情还没成就宣扬两家要结亲,现在好歹能悄无声息的当什么都没有发生,真要弄得天下皆知反而没法收场。
荀晔没把袁术突如其来的抽风放在心上,他把印书的事情交代下去就继续忙活过冬之事。
并州那边传信说今年的冬天来的比往常早,颍川人口众多,又刚招安了十几万的贼匪,不早早做好准备只怕能冻死出并州的户口数。
所有部门都支棱起来,虽然寒冬还没到,但是不耽误他们提前以赈灾的心态来面对这个冬天。
荀老板第一次当老板,这个时候掉链子别怪他不给面子把人做成链子。
颍川久经战乱,说是百废待兴也不为过,现在有荀老板罩着可以安心生活,该种地的种地该经商的经商,作奸犯科的牢里请,老实安分的指日高升。
之前的抄家威慑力十足,颍川世家都知道荀氏这位小将军和整个家族的风格都不一样,比起温文尔雅以学问闻名于世的荀氏其他人,一言不合就杀人抄家的荀小将军更像是吕布的翻版。
吕大将军在中原的名声……
唉,不提也罢。
现在的颍川不光有吕布翻版还有吕布本尊,翻版好歹只是抄家不怎么杀人,流放虽苦但好歹还留着性命,本尊来了可不管什么世家大族数百年的底蕴不能轻易屠戮,看董卓屠袁氏就知道,吕布杀起来肯定也是鸡犬不留。
良民,他们都是大大的良民。
欺软怕硬是人的天性,荀小将军凶的恰到好处,吕大将军来的也正是时候,一时间颍川各城官署的官吏都洁身自好争做清官,看的外来士人都惊奇不已。
见过州郡沆瀣一气层层搜刮的,还真没见过所有人都一身正气正的发邪的地方。
这地方来对了。
耿直清正的人觉得来到了好地方,有点小心思的人看周边人都这么正经装也得装出公正廉洁,上到太守下到官署小吏天天两眼一睁就是干活儿,颍川想不好都难。
入冬不意味着没有事情干,盖房子修官道筑城墙开水渠到处都是活儿,他们要趁其他地方窝冬休息的时候弯道超车,争取明年开春惊艳所有人。
天气寒冷挡不住人心火热,整个颍川都干的如火如荼。
府库能撑住吗?能!当然能!
大主顾韩胤回到鲁阳后没几天就先付了两万金全款,荀氏卖书牟利已经很丢脸,断不可能干出只收钱不给书的事情,先付钱也不怕他们跑了。
荀老板:谨代表颍川全体官员百姓感谢韩先生,欢迎韩先生再来。
鞠躬。jpg
工匠那边干活速度快,模板雕好之后熟练的工匠一天能印上两千张。还没进入腊月,库房里就堆满了市面上能见到的所有儒家经典。
工匠对他们的劳动成果非常重视,所有人都知道纸张脆弱,保存的时候小心小心再小心,就怕他们好不容易印出来的书和蔡侯纸一样今天放进去明天就碎成一堆碎纸片片。
郎君说了这东西绝密,除了他们自个儿外连家里人都不能透露。他们是荀氏的工匠,要是因为大嘴巴坏了事儿全家都无地自容。
早在研究新技术的时候荀晔就格外强调要保密,哪个年代的工匠都不缺创造力,只要给他们提供一个想法他们就能把好东西琢磨出来。
他们的工匠可以,别地儿的工匠也可以。裙㈥⑧⒋8芭㈤㈠⒌6
至于为什么大部分百姓还穷的吃不起饭穿不起衣,当然是因为掌握生产工具的一小撮儿人拒绝将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好东西分享出来。
荀晔不介意全天下的农人都用上曲辕犁,但是造纸术和印刷术不行,现在还不到推广的时候,为了搞钱他必须控制住纸质书的源头。
要是技术泄露出去,别说一书千金,就是一千钱都够呛。
工匠都是自家的工匠,造纸印刷的地方也有重兵把守,遇到鬼鬼祟祟试图打探的探子直接抓起来扔出城,宁肯让人说他不讲理也绝对不许出现任何疏漏。
不讲理,讲理伤钱。
按照计划,韩胤的书会在过年前几天再送过去,也算是给他个过年惊喜。
第一批书先给两位和他密谋搞钱的聪明叔和并州的长辈,第二批才是付钱的客人以及京城的带货工具人。
既然不能追求速度,那就把情绪价值拉满。
话说袁术怎么回事?看到好东西就不心动吗?还是说他是个学渣不爱学习,对新鲜出炉的纸质书也毫不心动?
好歹是世家子弟,不应该啊。
荀晔以为韩胤回鲁阳后马上就能迎来第二位大主顾,只是这次预估出现错误,一个多月过去也没等到新生意,只等来了大举入侵的汝南黄巾。
作者有话要说:
吕布([白眼]):等的花都谢了可算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