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棉花糖>[三国]明君养成计划 > 第57章 区区荀氏(第2页)

第57章 区区荀氏(第2页)

颍川这事儿是袁氏兄弟内斗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天下还是大汉的天下,乌程侯的刺史之职有朝廷的任命书也有朝廷给的印绶,就算周昂能说出花儿来,只要印绶依旧在乌程侯手里他就依旧是名正言顺的豫州刺史。

刺史外出,周昂勾结城中内应占据城池,这是什么?这是造反!

荀小将军简单给帐中众人捋了一下逻辑,然后真诚的建议他们反攻之前先写份檄文将他们开战的正义性宣扬的天下皆知。

信他,战前宣言绝对有用。

孙坚:……

帐中众将:……

孙坚和几个亲信面面相觑,生怕一开口就暴露出自己没文化的事实。

他们以前没觉得自己没文化,处理军务上手也很快,和那些大字不识几个的泥腿子不一样,和世家大族的区别只有出身不同。

但是现在,好像不一样的事情有点多。

你们世家子、这么会玩的吗?

袁公路也是世家子,汝南袁氏甚至比颍川荀氏名头更响亮,为什么那家伙不光没有好主意还只会捣乱?

乌程侯皱眉沉思,最终得出结论:袁术不行。

也是,世家大族也良莠不齐,不能要求所有出身世家的人都厉害的令人仰望。

之前盟军那么多人大部分都是世家子,结果呢,也就一个奋武将军曹操有点胆气。

那曹操还不是正儿八经的世家子,因为出身宦官家族也没少挨骂。

造化弄人,讨董的时候没能并肩作战,董贼死了竟然要和盟军中唯一一个看得过眼的曹操兵戎相见。

以前是没有世家子愿意和他玩,现在既然来了个能运筹帷幄指挥作战的,不打好关系他晚上睡觉都睡不着。

孙刺史整整盔甲站起身来拱手一礼,然后郑重道,“军中都是粗人,檄文之事还要劳烦苑陵侯。”

“乌程侯言重。”荀晔淡定回礼。

本来也没指望这些人能写檄文,既然乌程侯愿意听他指挥,那就交给他来安排。

如今周昂和曹操兵不血刃拿下一座又一座城,在把反击战的正义性嚷嚷的天下皆知之前他们得保证剩下的城池不被渗入。

只要对面大军过不来,城里再多内应也是白搭。

看舆图,周昂避开南边的郏县、父城选择从北边长社等县入手是为了避开鲁阳的援军,开城迎敌的城池集中在颍川西北,然后从西北慢慢蚕食北方各城。

他们只要将鄢陵、颍阴、颍阳、襄城沿线守好,周昂的军队就没法渗入颍川东南。

颍阴城中已经安排妥当,其他各城要以乌程侯的名义来布防。

周昂兵丁有限不敢强行攻城,接下来的反攻就看乌程侯麾下将士的发挥了。

孙坚摊开舆图,脑子还没反应过来身体就已经让到了旁边。

听荀小将军说完,不得不承认,如果让他来安排未必能有这么井井有条。

他没耐心和玩这些虚头巴脑的计谋,要是路上没有遇到这位,他现在已经带兵杀去了阳城。

周昂兵力没他多,袁绍手底下也没多少打过仗的兵,真正的精锐要留在冀州,能让他带到颍川的兵肯定好不哪儿去,怎么想都不是他的对手。

把人赶出去就完事儿了,吵架那是袁氏兄弟俩的活儿,和他没有关系。

但是让荀小将军一解释,这仗好像打的更有底气了。

是啊,他率军北上是为了匡扶汉室,怎么能把朝廷扔一边儿不管呢?

罪过罪过,马上捡起来。

荀晔以为他要和江东猛虎打一架才能好好说完,没想到孙坚比预想中的更加配合,既然如此那他就不客气了。

这年头章表书檄都是文化人的基本功,真要让他们放开了写估计遍地都是陈琳。

讨伐周昂的檄文由他们家奉孝叔亲自操刀,全文铺张扬厉气势十足,通篇读下来就一个意思:老子是朝廷任命的刺史,天子都没说撤老子的职他袁绍哪儿来的资格任命新刺史?

短短不到两日,檄文的内容便传遍颍川,并且大有以颍川为中心传遍全大汉的趋势。

没来得及开城迎新刺史的城池都熄火了,开过城门的各大世家也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实在没想到向来简单粗暴的孙坚能用大义来压他们。

官员上任需要印绶,周昂没有印绶就是名不正言不顺。他们追随名不正言不顺的新刺史,真要追究起来也是和朝廷对着干。

朝廷已经是个摆设不假,可真要被朝廷盖上乱臣贼子的章他们还真没法自处。

泥腿子无所顾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们世家大族得要脸。

檄文已经嚷嚷出去,接下来便是动真格。

江东猛虎带着不掺水分的三万大军一路高声念着檄文反攻,所到之处城门守军如鸟兽散,和周昂进城时相比也就缺了个主动开门的流程。

不枉他特意挑了一批嗓门大记性好的兵丁打头阵,兵不血刃夺城的感觉就是好。

然而阳翟、长社等城因为没有周昂分出的兵力驻守能毫无抵抗说降就降,最初被拿下的阳城却没那么好打。

那是孙坚坐镇豫州的驻地,已然是名义上的豫州治所,和颍川其他城池不一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