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棉花糖>[三国]明君养成计划 > 第39章 八百先登(第3页)

第39章 八百先登(第3页)

虽然他们刚到晋阳,但是贴心的高将军早已将他们的安身之所准备好,吕大将军的住处是除了州牧府邸外最宽敞大气的宅子,绝对配得上他吕奉先的身份。

张辽伸了个懒腰,眼角余光扫到正在和荀爽说话的荀晔,连忙推着高顺往外走,“快快快,我刚看到明光和州牧大人说话,他要把你留下处理军务。”

高顺脚步一顿,“你和将军都不在,我留下也行。”

张辽不想干活,看他想留下二话不说扭头就跑。

他要回去睡一觉养精蓄锐,军务什么的离他越远越好。

他们已经不是在京城时捉襟见肘的并州军,如今军中有足够多的能处理军务的官员,不需要他们和以前一样埋头书简堆。

荀晔踱着步子走到门口,“他跑这么快干什么?后面有鬼在追他?”

高顺叹气,“怕被你拉住干活。”

“切,他想留我还不放心呢。”荀晔撇撇嘴,然后和高顺勾肩搭背哥俩好,“伏义兄办事稳妥,就算留也是留伏义兄。”

军队要重新打乱编排,不过乱也不会太乱,伍、什、都伯、百人将这些手下士兵在百人以内的都不会大变,主要还是从军侯、校尉调整。

打仗要死人,每打一仗军中都要重新编排补充,将士们也习惯时不时的重组,并不用担心打乱会导致士兵的不满。

他只是想起来高顺手底下好像有个精锐中的精锐军团叫陷阵营,不知道现在陷阵营有没有成型。

高顺抿唇笑笑,“其实并没有所谓的陷阵营,那是军中将士们的戏称。”

他不是孤身从军,而是受军中推举带领吏兵追随吕大将军。

和他一起作战的兵丁不算多,只有不到八百人,但是他们都是难得一见的勇士,征战多年从不畏惧,所以军中将士们看到他们出战才另外给他们取了个诨号。

荀晔有些惊讶,“我以为你最开始是追随的丁刺史。”

高顺摇摇头,回想起早年的经历不自觉的露出笑意,“并不,丁刺史来并州时我们已经随吕大将军征战四五年。”

虽然没有正经官职,连吕奉先本人也只是郡中太守任命的守城校尉,但是他们那些年杀的胡人闻风丧胆,比跟着丁刺史的时候畅快多了。

“难怪你们感情那么好。”荀晔摇头晃脑,对着毫无防备的高伏义就开始喊,“生死之交一碗酒啊~水里火里不回头啊~风风火火闯九州啊~”

高顺:!!!

高顺:???

荀晔大笑着跑进屋,还不忘招呼搬运竹简的兵丁先搬军中运过来的那一堆。

主位的荀爽侧身说道,“有子如此,仲豫隐居乡野定不会无趣。”

荀攸深有同感,“这些天明光不在叔父跟前,叔父可能还会感觉不习惯。”

两人一边说话一边干活,竹简越多意味着他们粮草越多,这兵荒马乱的年节粮草再多也不嫌多。

如果傻小子在京城时透露给他们,他们或许还要纠结一下要不要留。现在已经运至并州,那么多的粮草足以让他们暂时将对朝廷的忠义往后挪挪。

乱世钱贱粮贵,遇到灾年有钱都买不到粮,吕奉先也知道什么最重要,宁肯不要金银财宝也要把粮草运回并州。

荀晔和高顺在门口坐下,因为高将军事先已经将军中将士籍贯年岁整理造册,现在再整理起来就轻松多了。

先把分属他们四人的亲兵挪出来,然后以军侯、校尉为单位重新部署。

在京城时朝廷给他们每人分了五千兵马,不算吕布。吕大将军名义上统帅所有董卓旧部,整个洛阳城的兵加起来都不够他看的。

董卓进京后先收拢了何进大将军府的军队又吞并了丁原的并州军,吕奉先统帅所有董卓旧部相当于直接继承何进、丁原、董卓三家的遗产。

他和张辽手底下没多少人,高顺在吕布手底下的时候也没有多少人,给他们三个增派兵力是奖赏,给继承了三家遗产近十万兵马的吕大将军分五千兵力那是找茬。

正常情况下一座城池的兵力也没有五千,他们留下两千亲兵,其他兵力等战时有需要再调动。

荀晔和高顺小声商量,哪儿拿不准了直接抬头问,不到傍晚就把所有的活儿干完了。

难怪曹老板身边那么多谋士还依旧觉得谋士不够用,这种随时有人可以帮着做决定的感觉就是好。

当然,前提是谋士不吵架。

军务告一段落,高顺起身告辞,荀晔跟着出去,“走走走,我送送你。”

高顺委婉的客套几句,可惜完全拒绝不了某人的热情,只能加快脚步往外走。

荀晔目送他走远,然后扭头问道,“高将军是不是走错方向了?”

门房不太确定,“好像是的。”

府上所有仆从护卫都是今天才进城,自家府邸的路还没认全,更不用说外面往哪儿走是谁家。

他们家小将军说走错,那应该就是走错了吧。

“真是太不小心了。”荀晔摇头转身,然而没走几步门房就追了上来,“将军,门外有一人持名帖前来拜见,他说他名麹义,自冀州来。”

荀晔挑了挑眉,“麹义?自冀州来?”

麹义?那个“八百先登伏北地,十万白马尽折蹄”的麹义?

没有记错的话这位应该是袁绍的将领,怎么冷不丁的跑并州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

阿牛([问号]):我爹我叔忽悠来的?

小可爱们元宵节快乐!明天一定努力,本章两百个小红包[撒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