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乱世最重要的是什么?人。
在这人口就是生产力的时代,打仗要人,种地要人,干什么都缺不得人。
剿匪不能把贼匪全杀掉,在并州人口是稀有资源,那么多良田荒在那里实在浪费,全都劳改开荒去。
荀晔最开始的想法是他自己带人和山里的贼匪干仗,年轻人就要多历练,山贼这种难度的任务正好适合他这种经验不多的小将练手。
吕奉先张文远从小就在战场上摸爬滚打,所以年纪轻轻就作战经验丰富。
尤其是张文远,二十一岁的年纪能有十五年的工龄,他们家阿飘爹听了都摇头。
计划的很好,他带兵去剿匪,吕奉先和张文远都留下防备山贼狗急跳墙。
结果俩人都不讲武德,听了他的计划二话不说把开路和押队的活儿都交给麾下校尉,挑好山头后一个比一个冲的快,愣是把他这个提议剿匪的大功臣给留后面了。
岂有此理!真是岂有此理!
深呼吸,冷静。
荀小将军看俩人风风火火扫荡山头也不好和他们抢,大棒已经提前出发,他这根胡萝卜也得跟上,他在打完之后做劳改前的思想教育总可以吧。
都老老实实听着,谁都不许犯困!
小荀政委:严肃。jpg
赵匡胤看的乐的不行,等荀晔闲下来也不忘指点几句。
傻崽看上去很擅长以理服人,怎么镇压流匪山贼就不说了,以他们家崽的本事,他只能说点失败的经验来防止重蹈覆辙。
并州羌胡林立,他们大宋的西北也不太平,党项占据的地方和这时的并州凉州多有重合。
唐时万邦来朝威服四夷,可经过五代纷乱,西北地区不管是番人还是汉人都失去对中原政权的敬畏,想收复失地光靠打是不行的。
他弟在位时在西北能克敌制胜,但是就算打了胜仗也没能收复失地,最后还是不得不退守中原。
不过他们家后辈干的却不错,以西北番邦笃信佛教为切入点再加上武力征服最终完成了拓边两千里的壮举。
羌胡无利不起早,但也不是完全不讲忠义,只看去招抚的人有没有那个本事让他们心服口服。
荀晔对此非常赞同,“游牧民族隔段时间就会有能统一整个草原的枭雄,咱把目标放小点,统一草原有点难,先把并州的游牧民族统一了。”
枭雄能做到就说明其他人掌握技巧也有可能做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他们新时代种花人从小学到大的知识点,嘴皮子方面绝对不会拖后腿。
以宗教获得认同,以经济拉进距离,以文化进行熏陶,再搭配随时可以进行的武力威慑,不知不觉完成潜移默化,那样才能真正的巩固统治。
是胡化的汉人还是汉化的胡人不重要,只要打心底里认同他们的文化就行。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
他们华夏是民族身份的认同,来了都是一家人,什么蛮不蛮夷不夷的,那就是单纯的称呼,和贵贱没有半点关系。
什么贵中国贱夷狄的不听不听,后世五十六个民族五十五个考试加分他们汉人也没自我感觉卑贱啊。
义父放心,他的理论知识储备非常丰富,就差付诸实践了。
赵匡胤:……
是挺丰富的。
虽然不知道李世民和刘彻在的时候是怎么教的,但是以失败的教训来教育孩子的估计只有他一个。
唉。
荀晔是个自我调节能力非常强的小孩儿,简单来说就是烦心也只烦一会儿,不管什么事情他都自有一套逻辑可以安慰自己,天塌下来也不耽误他当只快乐牛牛。
但是他们家赵爹好像没那么好的心态,于是他白天给越来越多的劳改贼匪做思想工作,晚上还得给郁郁不乐的阿飘爹画大饼。
不画不行,再这么下去感觉到不了晋阳他赵爹就能望燕云兴叹把自个儿整抑郁。
您说您都成阿飘了哪儿还那么大气性,看看他们家猪猪爹,猪猪爹都教外人打自家江山了他闹了吗?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地盘也得慢慢打,三五天横扫燕云实在有点难。
他们现在只有灭爸没有灭霸,也没法穿到宋初收复燕云十六州。干爹放心,云州会回来的!幽州会回来的!山海都能平,所有的意难平也都能平!
不着急不着急,将来的日月山河都将是赤旗的天下。
就是得等等。
赵匡胤觉得他只是略有感慨,终大宋三百一十九年都没能收复燕云十六州,现在离云州越来越近他感慨几句怎么了?
就刘猪猪心胸宽广看得开,他只是感慨几句怎么还过不去了?
荀晔叹气,“爹,我不是说您耿耿于怀放不下,主要是情绪会传染,您老是惦记着我看着也难受。”
赵匡胤:“……我就是耿耿于怀放不下。”
不管多少个小世界收复了多少次,只要他那儿的燕云没被收复他就放不下。
然而时间只会往前走,再怎么念念不忘也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