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左右,並且对轮胎內部的高强度编织结构进行了一定的优化。
本意是想要缓解轮胎过热,减少轮胎的起泡现象出现,但就束龙实际跑下来的感受来看,倍耐力这一次好像有点用力过猛了。
相较於隨著圈数衍进,可以通过轮胎管理稍微缓解一下的颗粒化现象,轮胎的起泡现象其实更为危险。
除了其过程本身是完全不可逆的之外,轮胎起泡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它抓地力的丟失是突然性的,而不是像颗粒化那样呈现出缓慢匀下滑的趋势。
其主要的成因是轮胎的散热不足,轮胎內壁温度比外层温度更高会引起內部橡胶的分子链断裂,最后像是被开水烫到的皮肤一样在轮胎表面浮起一个又一个不均匀的气泡。
就像是被烫伤的皮肤一样,这部分的轮胎会非常脆弱,稍微一用点力说不定就会被蹭下一大块的皮来。
但现在束龙现这个轮胎该担心的不是会不会起泡的问题,该担心的是这轮胎会不会跑著跑著就突然感冒打个喷嚏。
升温太难了。。。。
如果就按照正常的正赛节奏来跑,出站的新胎很有可能会需要七到八圈才能让轮胎进入到正常的工作温度。
要么就只能通过更激烈的滑移驾驶强迫轮胎升温,可这么一来对於正赛的轮胎保护来说就几乎没有什么正向收益了。
阿尔本那边有点不容乐观,他跟自己的队友想到的是相同的解决办法,但在细节的处理上却有著很大的瑕疵。
长距离的圈可以十分贴近束龙的节奏,但是因为轮胎磨损度的原因很难长时间保持住这样良好的节奏。
束龙自己这里其实还算好,他能有意识地將滑移胎损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內,
虽然轮胎在寿命上大概会比正常的驾驶方式多折损两到三圈左右的程度,但也好过因为胎温不足导致的胡乱滑动。
接下来的两天里,小红牛的两位车手就赛车调校方面的看法產生了分歧。
作为一个新手,遇到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去抄自己队友的答案,尤其是当这位队友表现出来的数据真的很像正確答案的时候。
但跟著束龙的调教跑了两圈之后,阿尔本现自己更跑不了了,还不如自己以前摸索出来的那一套。
这不是谁的方法对或者谁的方法错的问题,更多的其实体现出的是能力上的差別。
好学生与好学生之间亦有差距。
学的是同样的公式同样的方法,有人就能三两行滤清所有的逻辑,不到五分钟就能收拾掉一道压轴题。
而有的人硬要做他也做得出来,但推导的篇幅繁复杂,原理相同的过程要折腾十多二十分钟,费劲不说算的还不一定对。
阿尔本能理解束龙的思路,通过高下压的特性来平衡赛车在弯中的胎耗。
关键就在於“平衡”二字。
高下压就意味著赛车轮胎的侧向滑移会减小,对於当前的阿尔本来说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前轮总是过热高负载,后轮反而怎么都暖不起来。
阿尔本不想自己在单圈度上被队友拉开甚至是一秒的差距,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胎耗又大,而且跑著跑著赛车就开始入弯推出弯甩了。
高下压的调教在直道上会有劣势是必然的情况,想要在圈上找补回来车手就只能强迫自己在弯中更激进,但此时轮胎的极限在车手的感知能用当中其实是更模糊了的。
打个比方。
就像用一块橡皮在桌子上擦,阿尔本自己的调教思路就是以一个相对合適的力道去轻轻摩擦,虽然上限比较低,但整体滑移的程度和胎损他至少心里是有数的。
束龙的方案就是把橡皮按在桌子上大力草,这时候高下压的高抓带给车手的弯中自信可太强了,而且轻易不出现滑动胎损自然也小。
但为了追求圈突破性能边界的瞬间,抓地力表现的断崖式下跌也会让赛车的动態完全无法预测,胎损也是不出现则已,一出现就直接在轮胎上一大块下来。
一轮测试的第三天上午,赛道上出现了降水。
高下压特性的湿地优势让阿尔本在圈榜上的焦虑稍有缓解,从原本的第十六上升到了当前的第七然而转头看向队友的成绩,原先一直在第八九位徘徊的束龙更是直接高居榜三。
看上去位次的差距似乎变小了,但圈上反而落后了差不多1。2秒,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这么清晰直观。
等到了下午雨势渐小赛道重新变干,阿尔本终於还是下定决心做回自己。
他们驾驶赛车的逻辑从底层运行代码上就有著根本性的不同,强行模仿也只会让bug
越来越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