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当即下令:“推广!让百姓都用上这种新农具!”
接著又传来消息:政事堂的学生提出了一套赋税改革方案。
“让朕看看。”
朱瞻基仔细阅读后,讚不绝口,“思路很清晰,考虑也很周到。”
转头对王守仁说:“看来你教得不错啊!”
王守仁谦虚道:“都是这些孩子自己用功。”
就在这时,突然传来一个消息:西域某部落领病死了,他的儿子正在文华书院读书。
“这……”
大臣们都看向朱瞻基,“该如何处置?”
朱瞻基想了想:“让他回去继承位置。”
“啊?”
大臣们惊讶,“这样合適吗?”
“有什么不合適?”
朱瞻基反问,“他在书院学了这么久,让他回去当领,不正好吗?”
果然,那个学生回去后,成了最支持大明的领之一。
这件事在西域传开后,更多的部落爭相把子弟送来读书。
“陛下真是高明!”
张侍郎感嘆,“这样既培养了人才,又加强了统治。”
朱瞻基笑而不语。
书院的名声越来越大,甚至惊动了周边国家。
“陛下!”
礼部尚书来报,“高丽、安南都派使者来了,说是想派遣学生来书院读书。”
朱瞻基胸有成竹:“准!让他们来!”
大臣们又担心起来:“这样会不会……”
“会不会什么?”
朱瞻基说。
就这样,文华书院的规模越来越大,影响力也越来越广。
“陛下,”有一天,王守仁提议,“我们是不是该在其他地方也建书院?”
“各地情况不同,如果能就地取才,效果会更好。”
朱瞻基点头:“有道理。这样吧,先在几个重要的地方试试。”
於是,类似的书院开始在全国各地出现。
正当人才培养蒸蒸日上时,突然传来一个消息。
“陛下!”
锦衣卫急报,“现有人在暗中破坏!”
朱瞻基脸色一沉:“怎么回事?”
“有人在散布谣言,说书院培养的都是异族奸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