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寻他帮忙的人,在大宅外面排上好几百米。
继而展出一个新兴产业阶层,大家都称他们为黄牛党。
正是如此,杨光义渐渐从失落的阴影中了出来。
他开始与人为善,向京城举荐心中的良才。
赵匡胤接到杨光义的信,前面些个并没有回绝。
到了后来,他举荐的人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好。
赵匡胤便遣人回信,推说京城人员无空缺。
实则暗示,让杨光义在举荐之事上收敛一点。
政治的艺术不在于本事,而在于平衡。
此刻的杨光义,早已经在众星捧月中膨胀。
赵匡胤兄弟的金字招牌不用,那就是浪费资源。
京城塞不下的人,就往相邻的州县塞。
临州官员虽有不爽,碍于面子也就隐忍了过去。
更可恶的是,还积极组织人员与临州开展双向挂职锻炼。
赵匡胤知道了也不制止,反正不来烦到自己就好了。(完)
5。李弘臬:天策府学士的催泪弹
天策府,如同一朵短暂的昙花。
匆匆数年,便灰飞烟灭于南楚。
一同湮灭,还有弱小的南楚王朝。
李弘臬,身为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
如同江南的烟雨,飘落在历史的书页上。
淡淡的,没有叹息与哀伤。
生于乱世的文人,最无奈的抉择。
就是用脆弱的理想,去抵挡欲望的矛和枪。
那一夜,前线传来捷报。
喜得李弘臬连衣服都来不及穿,便匆匆出门。
他要将胜利的消息,告诉小伙伴们。
也要告诉青山、绿水,以及细柳和高墙。
他说:弥足珍贵的和平,应该被铭记。
他说:天下苍生,才是君心所系。
他说:笺书易腐,铜柱方能遗世。
很快,南楚王马希范接受了他的意见。
命工匠铸造了大型铜柱,嘱咐李弘臬着文。
李弘臬文思泉涌,洋洋洒洒两千字一气呵成。
马希范阅罢,啧啧称赞。
命工匠将文字雕刻在铜柱上,并将铜柱立在疆界边。
路过之人,无不热泪盈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