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融:诗文才情和音与韵
稀鸣桴于砥路,鞠茂草于圆扉。
王融一边奋笔疾书,一边轻轻的吟诵。
去齐武帝的芳林园宴,已经三天的时间。
当日,曲水流觞的种种美景,依然历历在目。
竟陵王陪着齐武帝,向大家一一敬酒。
大家纷纷献诗,对武帝致谢。
竟陵王提议,将诗文整理出一本小集子。
撰写序文的重任,便落到了王融的肩上。
序文初稿,已经酝酿了两日。
此时意随心,一番行云流水的操作。
整篇序文,中间没有半点的停歇。
此刻,书童已经在房外面候着。
只等王融一句话,就要将序文送至竟陵王处。
此文一出,王融在“竟陵八友”中的地位又会拔高许多。
想到此,王融不经意地露出微笑。
人生在世,不就是求一个没有意义的虚名么。
光宗耀祖,是给活着的人,特别是邻居看的。
千古留名,是给后世子孙,还有子孙的邻居看的。
最伟大的炫富,不是钱多钱少,而是文化渗透。
王融准备构思一篇文章,和齐武帝讲讲他的文化渗透战略。
那可是一盘大棋,一盘彪炳春秋的大棋。(完)
2。王僧孺:母慈子孝的新标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小时候,母亲这样对王僧孺说。
说完,母亲又回到堂前继续纺纱。
举手投足之间,依然有士族小姐的味道。
王僧孺脑袋瓜聪明,是块读书的料。
而且,还写得一手好字。
十来岁开始,就一边读书一边帮人家抄书。
还把抄书赚来的钱交给母亲,贴补家用。
别人家的孩子,总是非常棒。
邻居们一说到王僧儒,就竖起大拇指。
母慈子孝的故事啊,在十里八乡的传开了。
南梁初兴,王僧孺因才学出众被举荐当了御史中丞。
而此时,他被竟陵王萧子良看中。
经常出入萧子良的府邸,喝酒吟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