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师文:弹琴弹的是感情
百家争鸣,文艺复兴。
没有谁比师文,更具有苏格拉底的情怀。
当他的老师师襄,对他三年都不能弹一曲,心生抱怨的时候。
他心里想的,却是弹琴的至高境界。
那就是用琴声,来表达或者宣泄内心的真实感情。
弹琴,关注的不仅仅是调弦。
弹琴,向往的也不只是音调节律。
那些表面的东西,着实是太肤浅了。
师襄听完师文的话,不由的对他刮目相看。
这看似木讷刚毅的傻小子,居然还有思想家的禀赋。
师襄想起三年前,师文从郑国到鲁国学艺的情景。
那天,师文为了拜在师襄门下,足足在门口跪了一天一夜。
最终,师襄被他的韧劲所感动,答应收他做弟子。
果然,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师文又去拜见师襄。
摆好桌,调好弦,坐姿端正,气定神闲的弹奏起来。
他先是勾起金音的商弦,出南吕的乐律。
接着,他拨动木音的角弦,出夹钟的乐律。
然后,他低拂水音的羽弦,出黄钟的乐律。
紧接着,他叩响火音的徵弦,出蕤宾的乐律。
最后,他凝神于五音之的宫弦,使四弦产生和鸣。
师襄听完,高兴的手舞足蹈,连连称赞。(完)
6。屈原:又叫屈来又喊冤
人生在禽,不兽何获?
这种哲学家的命题,往往害死人。
偏偏屈原,就是这种杞人忧天的心性。
就算对着汨罗江,也能说上个三天三夜。
从《天问》到《九歌》,从《九歌》到《离骚》。
一次比一次疯狂,一次比一次绝望。
就像自诩为太阳的威廉·尼采,身体里总有两个人格在碰撞。
最终把尼采的脑子搞成了浆糊,成功转型为精神病人。
而屈原,最终选择了投向汨罗江。
带着无限的才情和无尽的困厄,彻底冰凉。
屈原投湖自尽的噩耗,究竟来自于谁的传言。
让史上最憋屈的男人,一下子站到了道德的制高点。
想来那个人,才是当时最杰出的炒作高手。
在此后的两千年里,往生的人会在这天换上浓艳的妆。
百舸争流里,忘记了历史早就翻开了新的篇章。
哪片黄土之下,不曾埋过死人的枯骨和姑娘的衣裳。
我吹过你吹过的晚风,捧一杯酒,道一句无处话凄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句高尚的话,成就了多少国家的栋梁。
谁又曾想,屈原说的和做的不太一样。
那些来自生活的苦,终究还是压弯了桀骜的脊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