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棉花糖>中国古代名人传 > 第64章 白起(第4页)

第64章 白起(第4页)

赵王果然中计,他不顾蔺相如等大臣的反对,任命赵括为大将,取代廉颇。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他熟读兵书,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但却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

白起得知赵括接替廉颇后,心中暗自欣喜,他深知赵括的弱点,决定将计就计,诱敌深入。

白起先佯装败退,命令秦军士兵丢弃营帐、武器,做出一副狼狈逃窜的样子。

赵括以为秦军不堪一击,于是率领赵军主力,倾巢而出,追击秦军。

他骑着高头大马,走在队伍的前面,意气风发,仿佛胜利已经在握。

白起则暗中布置了两支奇兵,一支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一支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段,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赵军被秦军包围后,才发现陷入了绝境。

赵括多次组织突围,但都被秦军击退。

此时,赵军粮草断绝,士兵们饥寒交迫,士气低落。

他们只能靠啃食树皮、草根来维持生命,许多士兵因为饥饿和寒冷而倒下。

而秦军则不断增兵,将赵军围得水泄不通。

白起站在高处,看着被包围的赵军,心中没有丝毫怜悯。

他知道,战争是残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在这种情况下,赵军坚守了四十多天,最终赵括在突围中被秦军射死。

赵括一死,赵军群龙无首,四十万赵军士兵向秦军投降。

面对四十万赵军降卒,白起陷入了沉思。

他深知这些降卒是一个巨大的隐患,秦国无法妥善安置他们,放他们回去,又会成为秦国日后的威胁。

而且,这些降卒数量太多,一旦发生哗变,后果不堪设想。

经过一番痛苦的抉择,白起最终下令,将四十万赵军降卒全部坑杀。

这一决定震惊了天下,白起也因此背上了“杀神”的恶名。

但从军事角度来看,长平之战的胜利,彻底摧毁了赵国的有生力量,使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

赵国的青壮年男子几乎在这场战争中损失殆尽,国家陷入了一片混乱和恐慌之中。

而秦国则通过这场战争,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战国七雄中的霸主地位,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平之战后,白起的威名达到了巅峰,他成为了秦国的战神,深受秦国百姓的敬仰和士兵的爱戴。

他的画像被挂在秦国的军营中,成为士兵们崇拜的偶像。

每当秦军出征,士兵们都会高呼白起的名字,士气大振。

然而,他的辉煌也引来了一些人的嫉妒和猜忌,其中就包括秦国丞相范雎。

范雎是秦国的丞相,他凭借着自己的智谋和口才,得到了秦昭襄王的信任和重用。

但他心胸狭隘,嫉妒心强,担心白起的功劳太大,会威胁到自己在秦国的地位。

于是,他在秦昭襄王面前进谗言,说白起不听指挥,有谋反之心。

;

他开始逐渐疏远白起,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他。秦昭襄王听信了范雎的话,对白起产生了怀疑。

此时,赵国向秦国求和,秦昭襄王决定接受赵国的求和,命令白起撤兵。白起对此十分不满,他认为此时正是消灭赵国的最佳时机,一旦撤兵,赵国必将重新崛起,日后必定会成为秦国的大患。他向秦昭襄王上书,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希望秦昭襄王能够改变主意。但秦昭襄王心意已决,没有采纳白起的建议。君命难违,白起只好无奈地撤兵。

不久之后,秦昭襄王又后悔了,他决定再次攻打赵国。他命令白起为将,但白起却称病不出。原来,白起认为此时赵国已经有了防备,而且各国也可能会联合起来救援赵国,此时攻打赵国,胜算不大。秦昭襄王见白起不肯出兵,十分恼怒,他多次派人催促白起,但白起始终拒绝。他对使者说:“我知道这次出征很难取胜,我不能拿着士兵们的生命去冒险。”

秦昭襄王一气之下,免去了白起的官职,将他贬为士兵,并命他立刻离开咸阳。白起带着伤病,拖着沉重的步伐,离开了他曾经为之奋斗的都城。他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愤,他为秦国征战一生,立下了赫赫战功,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当他走到杜邮时,秦昭襄王又派人送来宝剑,令他自杀。白起接过宝剑,仰天长叹:“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他想起自己一生征战,为秦国立下了无数战功,从一个普通的士兵,一步步成为秦国的战神。他南征北战,杀敌无数,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却因为小人的谗言,被秦王赐死。他的心中满是悲凉,两行热泪从他的眼中滑落。

最终,白起挥剑自刎,一代战神,就此落幕。他的死,让秦国的百姓感到悲痛和惋惜,他们纷纷为白起鸣不平。但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离去而停止转动,白起虽然死了,但他的军事成就和他在战国历史上留下的深刻印记,却永远无法被磨灭。他的故事,成为了人们口中传颂的传奇,激励着后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